弘揚傳統(tǒng),求實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真誠高效
二十多年以來,公司在努力開拓市場的同時,通過嚴格的企業(yè)管理,在各項工程中以“質(zhì)量牌”、
“安全”、“誠信牌”叫響了國內(nèi)市場,并連續(xù)三年入選“中國建筑企業(yè)500強”。
大國工匠 民族棟梁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北營北路24號山西省古建集團大樓
電話: 0351-5639888
傳真: 0351-5639888
E-mail: sxgj1995@163.com
手機版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工程有限公司 Shanxi Ancient Architecture Group Engineering Co., Ltd.
微信公眾號
網(wǎng)站建設 中企動力太原 晉ICP備08000136號-1
下屬公司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賢納士 | 采購中心
工程案例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成立于1995年9月22日,是當時全國首批省級古建筑施工企業(yè),也是國家建設部批準的全國首批園林古建筑專業(yè)承包一級資質(zhì)的施工企業(yè)。
雙塔景區(qū)建筑群仿古建筑工程
永祚寺有著豐富的反映中華歷史文脈的珍貴遺存。寺內(nèi)雙塔巍然高聳,直插云天,是魅力龍城的城市標志、文化靈魂。“古晉陽八景”之一的“雙塔凌霄”,是太原最富盛名的美景之一。公園設計以“時雍道泰,永祚流光”為主題,發(fā)揮城市公園作為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載體作用,通過挖掘和提煉永祚雙塔歷史遺存,實現(xiàn)保護、利用、傳承、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
重慶北碚金剛碑小鎮(zhèn)
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修繕維護后,金剛碑重新開街,讓整個古鎮(zhèn)都鮮活了起來。穿梭于其中,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游客不僅可以感受傳統(tǒng)文化,體驗金剛碑人文景觀。身處雀鳥嚶嚀、寧靜幽雅的江邊,在放曠自在之處,近看舉足可入的紅塵,妙處難摹難言。點睛之余,頗有意境。
重慶金佛山天星小鎮(zhèn)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具體承建重慶市金佛山天星小鎮(zhèn)一期工程,竣工后獲得甲方的一致好評。
重慶西流沱景區(qū)建設工程
山西古建“西流沱”仿古外裝項目,創(chuàng)造了“融匯神速,古建傳奇”
煙臺七分美,三分在朝陽——煙臺朝陽街項目
朝陽街在煙臺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一筆,承載著百年來煙臺的商業(yè)發(fā)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
中國院子——向世界展示最美“中國式”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參與建設的中國大院延承傳統(tǒng)的匠人營國精神,聚合土作、磚作、木作等八大作名匠,締造山西、徽派、北京等不同建筑風格與主題的手工大院,為當代中國提供一處承載院落文化和經(jīng)典技藝保護的引領巨著。
九朝古都——太原古縣城
太原古縣城是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修繕的工程項目。山西省古建筑集團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建筑布局,按照明代民居的歷史特色對明太原縣城進行修復施工,以還原一個最真實的“鳳凰城”。
首義門榮耀回歸 百年滄桑光影再現(xiàn)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首義門復建工程復興太原市歷史風貌,再現(xiàn)“錦繡太原城”的盛景,同時將繼承發(fā)揚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qū)的偉大精神,為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努力。
山西古建打造煙臺歷史文化尋根之地——煙臺所城里
近日,山東煙臺所城里登上央視獲點贊。央視《朝聞天下》以《山東煙臺 城市更新 留住歷史文脈 老城變成了“新地標”》為題,報道了煙臺在城市更新中,如何讓所城里變成新地標! 所城建于明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海防設奇山所,駐防軍東通寧海衛(wèi),西由福中前所,以達登州衛(wèi),設墩臺狼煙,俗呼之為煙臺。煙臺之得名,由此而始。所建城池,后俗稱所城。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所城里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性改造項目位于南大街以南,北河街以西,勝利南路以東,?西南關中街以東。文物修繕遵循原技術、原材料、原形式的“三原”原則,使用老磚、老瓦、老石材,圍繞傳承膠東文化的根脈,弘揚著百年煙臺歷史風貌的核心。去年剛剛完成一期改造的所城里,華麗蛻變,春節(jié)期間接納游客近40萬人次。 奇山所城歷史環(huán)境要素,根據(jù)現(xiàn)狀調(diào)查,主要分為歷史構筑物、影壁門頭、拴馬石、磚石龕符、古樹名木等五大類型。 所城里項目以衛(wèi)所、民俗文化為主題,凸顯膠東特色文化傳承,實現(xiàn)以奇山所城文化為核心IP的文旅休閑度假街區(qū)。引入膠東大鼓、古琴、泥塑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體驗項目,開街后,市民可在老院落里品美酒、嘗美食、聽戲曲,讓膠東特色文化更貼近市井街巷。 未來,所城里將打造成為煙臺歷史文化尋根之地,通過“非遺展覽”+“體驗工坊”+“傳承課堂”+“傳統(tǒng)美食”四大空間,真正將煙臺非遺瑰寶傳播給世界,傳承給下一代。 歷經(jīng)600余年的奇山所城,比始建于明永樂4年(公元1406年)的北京紫禁城還要早8年。 當人們從喧鬧的城市大馬路走進寧靜的所城街巷,便會領略到它大隱于市的獨特魅力,感受到它所承載的重要歷史人文價值。
600年皇家建筑——山西古建重現(xiàn)全國唯一皇廟曾經(jīng)的莊嚴與輝煌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負責修繕的太原市皇廟修繕保護工程自開工以來受到集團上下高度重視,皇廟占地1萬平方米,施工過程嚴格按照設計文件和權威專家意見進修繕修復,建筑的顏色、朝向、尺寸、規(guī)格都嚴格遵照皇室的講究,施工環(huán)節(jié)都采用當時的最高工藝。 太原皇廟是明、清兩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員祭祀先祖和慶典的場所?,F(xiàn)存皇廟建制僅存太原這一孤例。太原皇廟比北京的太廟早建48年?;蕪R無論從文化價值、文物價值來講都是非常珍貴的,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太原皇廟是一處宮殿式的古建筑群,明、清各代雖有修葺,但總體布局和磚木結構還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它前院豪華壯麗,中(主)院氣勢磅礴,后院古樸簡潔,是古建筑群的精華。中院是主院,又分三重院落。后宮則用立粉貼金的蘇式人物彩畫,是清代重修時繪制的。它的建筑特點采用黃琉璃瓦頂及龍形裝飾,是人世間最高的等級,在山西也僅此一例。 皇廟修繕工程各處都按設計最高標準完工,參照故宮和北京太廟樣式的漢白玉望柱和護欄,將前、中大殿和東西配殿緊緊環(huán)繞。讓這座歷經(jīng)600多年風雨滄桑的皇家建筑,重現(xiàn)了曾經(jīng)的輝煌和莊嚴。 山西古建將皇家文明和民俗文化結合起來,把太原皇廟建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皇家建筑物,構成錦繡太原城的特色,與府城文化一脈相承。太原皇廟與周圍遺存共同構建宋代以來太原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體現(xiàn)太原名城價值核心。
府城文道壩陵北街歷史民居修復項目
2020年4月初,太原市召開的城市工作(建設項目)推進會上,確定了2020年20項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重點工作,其中要實施府城文道建設工程,整合府城內(nèi)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拱極門、皇華館周邊兩條關聯(lián)文道,同步改善沿線傳統(tǒng)民居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歷史記憶深刻、文化味道濃郁、環(huán)境品質(zhì)舒適的旅游觀光線路。 ? 太原市府城文道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項目,整治改造范圍總面積約31公頃,涉及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線綜合工程、綠化建設工程、街道景觀整治工程、歷史民居修繕工程等內(nèi)容。在這種背景下,山西古建承建了府城文道壩陵北街和東三巷的部分項目,現(xiàn)均已接近尾聲。 ? 壩陵北街歷史民居改造項目于2020年8月開工,原定于2021年國慶完工,目前已基本完工。 ? 民居由修繕和新建兩部分組成,凸出的小閣樓部分為新修。這種在改造過程中的變通創(chuàng)造,恰恰體現(xiàn)了“改”的精神,有所去,有所留,有所加,從整體考慮進行設計規(guī)劃及施工。 ? 在前期的測繪中,由于部分住戶不愿搬遷,導致測繪數(shù)據(jù)不夠完善,還有一部分老構件堆積院中,直到后面修繕改造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比如北側(cè)的小樓梯,一直到住戶四月份搬走才得以發(fā)現(xiàn),進行了重修,西北角的旱廁,西南角的很樸素的影壁,都是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根據(jù)甲方意見進行了方案變更。民居改造時,對大梁進行了修補重新上漆,基本維持了原貌,其他地方有新?lián)Q的構件,墻面等進行了翻修處理。 由于周圍沒有足夠的施工場地來存放物料、設備等,每次用料都需人工搬運,客觀上對施工進度造成了一定影響,好在我們努力克服,沒有延誤工期。 ? 山西古建實事求是的作風,遇到突發(fā)情況的應變能力,背后是強大的專業(yè)性以及認真負責的做事態(tài)度。 ? 府城文道東三巷項目是太原府城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區(qū)域,2021年4月15日開工,預計8月完工。項目包括六座院落,目前只剩下地面和管道鋪設,其他主體部分已完成。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筑進來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按照漢族傳統(tǒng)規(guī)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老城占地一百萬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園林建筑面積六十萬平方米,景區(qū)建筑氣勢雄偉,造型優(yōu)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是一處優(yōu)秀的以漢族古建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yè)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旅游黃金線路的起點??h衙、城隍廟等八大主要景點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漢族民間民俗藝術表演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50余部影視劇的取景拍攝逐漸使其在為華北最大的影視城。徜徉其間,古之思、民之魂、歷史的滄桑、民族的歸宿,各種情感油然而生。同時,晉中古樸的自然、歷史、人文、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有一種時光倒流之感。其宏偉的氣勢、精湛的藝術,完備的功能在全國罕見。
渾源古城·渾源文廟
渾源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渾源縣城內(nèi)西街。整體廟宇坐北朝南,占地3720平方米。創(chuàng)建于遼金時期,元代擴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至萬歷三十九年(1671年)全部建成?,F(xiàn)存建筑有圣殿、尊經(jīng)閣、戟門及東西兩廡。由于年久失修,地基下沉,梁架變形,亟待修繕。2010年,山西省古建筑集團對文廟進行了搶救性修復,除對瀕危建筑落架大修外,還恢復部分原有建筑原貌,為渾源歷史文化街區(qū)增添了更加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
榆次老城·市樓及思鳳樓
市樓,座落在榆次老城東西南北四街中心,也是榆次老城最高的建筑。在它正面的最高層上高掛著一塊匾額——“天下第一樓”。榆次老城市樓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位于榆次老城四條街交叉口正中的位置,高約五層,周圍掛著各式各樣的匾額,從遠處看甚是華麗。 思鳳樓是榆次縣衙特有的標志性建筑,位于縣衙東南角處,是一座高17米二層三重檐十字歇山頂建筑,建在1米多高的方形臺明之上。臺明四周設石圍欄,南北兩側(cè)設石踏步。一層面闊五間,四周明柱環(huán)合;二層面闊三間,欄柵合圍,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太原凈因寺修繕工程
凈因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處的土堂村,寺院依山崖而建,西靠崛圍山,東毗鄰汾河。建于金太和五年(1205年),寺院占地面積5700平方米,東西呈長方形,三進院落,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多年風雨侵蝕,部分建筑已有殘損,2013年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修繕任務,主要修繕項目:南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禪房、院落。工程歷時 135天,完成全部修繕任務。
繁峙平型關關城東門及城墻、馬道修建工程
平型關,宋稱“瓶形寨”,金稱“瓶形鎮(zhèn)”,明清稱“平刑關”,抗日戰(zhàn)爭后始稱“平型關”。由于年久失修,只有半壁磚券東門殘存,兩邊依稀可見內(nèi)長城遺跡。繁峙縣平型關關城東門及城墻、馬道修建工程是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重要項目之一,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開工,總投資近800萬元。面對復雜的工程結構、當?shù)仄D苦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無水、無電、無施工場地的施工條件,項目部全體人員迎難而上、精心施工,經(jīng)過二百多天的艱苦施工,順利完成了城臺、城樓木結構及部分城墻工程。 此次修建工程分為三部分關:城東門(包括城臺及關樓)、關城城墻(約25米)、登臺馬道。施工過程中遵循“保護為主、質(zhì)量第一、注重文物與相關環(huán)境的整體保護”的指導思想,并受到相關領導及專家的一致好評。經(jīng)過本次修繕,使平型關古關城歷史風貌得到完美再現(xiàn)。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是太原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位于迎澤大街中段。園內(nèi)布局基本按地形劃分,分為北湖景區(qū)、中部景區(qū)、南部景區(qū)和南湖景區(qū)??偯娣e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迎澤湖,分成南、北、中三個部分。中湖東側(cè),長廊蜿蜒,長達150米的廊式木構建筑雕梁畫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中湖南面,假山堆砌。假山腳下,水榭伸至湖心。迎澤湖上,橋梁橫跨,游船點綴,頗有生氣。 公園內(nèi),古建藏經(jīng)樓頗為典雅。這是一座金代建筑,從別處遷移至此,給迎澤公園添了古樸的風采。 為進一步提升迎澤公園的內(nèi)在品質(zhì)、景觀效益及文化底蘊,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迎澤公園采用仿明清傳統(tǒng)建筑風格,共修建建筑數(shù)十座,包括亭、臺、樓、閣、廊、軒、榭等,主要用于文化展示陳列、游客休閑活動及迎澤公園配套辦公、儲藏等。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清幽秀麗的池館水廊,配以蒼松勁柏、山石盆景的點綴。市民置身其中,將感受到古建筑與古典園林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別致風情。
榆次常家莊園修復工程
常家莊園是山西榆次常家的私宅。始建于乾嘉年間,后多次修繕。 常家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于武夷山,扎莊于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jīng)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內(nèi)之晉商巨賈,中國對俄貿(mào)易之第一世家。經(jīng)之近二百年的完善,常家莊園形成深宅大院百余處房屋四千余間,樓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萬平方米。院內(nèi)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精致恢宏,蔚為壯觀。另有七處園林,名花古木,高閣低亭,曲廊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墻八道堡門的環(huán)圍下,實現(xiàn)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莊園。 現(xiàn)已修復的四萬平米宅第,八萬平米園林,雖只占原規(guī)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莊園風格,再現(xiàn)了昔日風采。
靈石王家大院修復工程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靜升鎮(zhèn)。距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藝術典范,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jīng)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F(xiàn)已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大建筑群皆為黃土高坡上全封閉城堡式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余平方米。 2002年初,王家大院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更被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民間故宮”、“華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主要修繕的是王家大院紅門堡部分建筑。紅門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總面積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從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主巷道與三條橫巷,組成一個規(guī)整的王字。
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國家AAAA級景區(qū))是中國現(xiàn)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chǎn)、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古堡整個村子遵循中國傳統(tǒng)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面布局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對應,因此,張壁古堡還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 張壁古堡先后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zhèn)”“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旅游特色景觀名鎮(zhèn)名村”“傳統(tǒng)古村落”“山西十大新銳景區(qū)”等六項桂冠,張壁古堡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世人高度關注。 2016年,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擔了修繕任務,完好地恢復了張壁古堡的風貌。
山東·濟寧古城建設工程
北魏泰常八年置濟州,治所在今山東茌平;周廣順二年遷巨野,今山東菏澤;金天德二年,因黃河大決,淹沒巨野,遂遷于任城,今山東濟寧。因任城“地勢高亢,關津險阻”,“可保安寧”,故名濟寧。濟州—濟寧名稱的變換,是濟寧地區(qū)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一字之差,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自元代途經(jīng)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面貫通,在全長1800公里的大運河滔滔碧水滋養(yǎng)下,濟寧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條大運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銜,都過濟寧州。由于清末民初運河的淤廢,津浦鐵路的暢通,運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濟寧的發(fā)展受到了影響。 濟州古城承載著“國家級文化旅游特色小鎮(zhèn)、大運河文化傳承示范基地、旅游目的地城市夜消費中心和濟寧市高品質(zhì)生活休閑中心”四大功能,建成后將成為一座“以濟州古城為平臺,以運河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古城。
隋唐洛陽城九洲池入口與服務建筑工程
? ? 九洲池遺址是隋唐洛陽宮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證文獻記載的實物資料,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有著重要的考古意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九洲池是隋唐時期重要的皇家園林,迄今遺址保存范圍明晰,是研究我國城市規(guī)劃布局演變,古典園林演變及當時社會文化趨向的重要實物例證。已探明遺址中較清晰地記述了園林建筑及池沼堤岸的建造砌筑形式,反映了當時的建造工藝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九洲池作為人工開鑿的池沼,池內(nèi)有多處洲島,而多處宮殿建筑列于九洲池畔花叢柳蔭之間,體現(xiàn)了王室將日常的起居游賞空間交相融為一體的設計理念,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對九洲池遺址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加深民眾對于我國悠久文化的認知。對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地方對文物保護的認識有著積極的社會影響。 ? ? 本項目建設內(nèi)容為隋唐洛陽城九洲池入口與服務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入口大門、琉璃亭、烏頭門、小門房、1#衛(wèi)生間、2#衛(wèi)生間、3#衛(wèi)生間等單體建筑,屬于單多層民用建筑。
龍泉寺景區(qū)建設工程
? ? 龍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前毀于金元戰(zhàn)火,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后當?shù)靥旌禑o雨,地方官和百姓們到此求雨,發(fā)現(xiàn)汩汩而流的泉水,認為是求雨有應,龍王賜泉,于是冠以太山寺“龍泉”之雅號,在泉水上修建龍王廟,并雕石龍,令泉從龍嘴中出。明嘉靖《太原縣志》中有“太山有龍池”記載,為太山寺別名由來之史證。 ? ? 太山龍泉寺在繁盛時期共分為上、中、下三寺。目前僅留存下寺的部分建筑,多為明清時期所建。整個寺廟依山而建,高低參差,錯落有致,殿堂樓閣,小巧玲瓏,自成格局,因觀音堂內(nèi)精美的懸塑而聲名遠播,2008年唐代塔基地宮及舍利寶函的發(fā)現(xiàn),更使這座千年古剎蜚聲海內(nèi)外。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工程以盛唐建筑風格為主,擬營造一個文化厚重、殿閣宏麗、園林深邃的仿古建筑群,以求造福當今,傳世后人。工程總平面布局采取院落式布局,建筑組群以院落為單位,以發(fā)現(xiàn)的遺址、文獻記載和敦煌壁畫所繪為依據(jù),將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藏經(jīng)閣等主體建筑用同廊、軒及廊房圍合成矩形,組合三進院落。該院落南北長192.44米,東西寬68.84米,總建筑面積5411.56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3696.67平方米。
晉祠潛園修建工程
晉祠潛園修建工程是晉祠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也是晉祠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清光緒二十八年《晉祠志·卷三·亭榭》記載,潛園在北澗河橋東北,主人號夢醒子,此園取“潛雖伏矣,亦孔之照”之義為爾。 ? ? 潛園修建工程選址位于晉祠公園西北隅;真武閣南側(cè),在原《晉祠景區(qū)詳細性修建規(guī)劃》中設置為茗雨梨音景區(qū)即梨園水榭與幽竹茶社景點,景觀單一,不足以承載晉祠厚重的文化,故擬將此處調(diào)整為復建一處傳統(tǒng)園林“潛園”。此處緊鄰晉祠博物館正門,場地呈長方形,總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本項目內(nèi)各建筑為地上1-2層,仿清代風格的傳統(tǒng)磚木結構北方園林建筑,園內(nèi)有亭、臺、樓、閣等景觀建筑20余座,景觀橋3座,總建筑面積2003.5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1892.19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為9.0米。 ? ? 潛園修建工程通過廊、墻、籬、水系等分為三個區(qū),各建筑有機點綴其中,使?jié)搱@不僅具有傳統(tǒng)園林的可玩可賞性,而且其重要建筑可作為展覽用房,通過傳統(tǒng)園林的園路及連廊、橋梁合理組織交通,形成別具特色的園林式展覽館。潛園修復項目不僅豐富了晉祠公園的內(nèi)容,對《晉祠志》作者劉大鵬也有重要的紀念意義,更好地詮釋了晉祠的厚重文化內(nèi)涵。
晉祠東園建設工程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恢復了菊館、醉吟軒、映雪齋、枕流橋等景點。這些都是從東園歷史文獻記載中沿襲下來的名稱,也是按照傳統(tǒng)的建筑工藝手法、雕刻技術和空間結構去復建
舍利塔建設工程
舍利塔,總建筑面積1517.01平方米,其中下部保護性設施遺址保護展示廳819.24平方米,上部五層仿唐代木塔建筑面積697.77平方米;太山龍泉寺舍利塔是為保護一座不晚于武周時期的佛塔地宮的文物遺址,改善文物保護展示設施,充分展現(xiàn)唐塔遺址所具有的歷史教育與公益價值,現(xiàn)在文物遺址上新建仿唐式木塔展示廳。本項目為大型仿唐工程,古建筑構件眾多,造型復雜且精美,處處彰顯大唐盛世的建筑氣派。 太山舍利塔是一座地上六層的仿唐代建筑,建筑最高為塔剎頂部,高52.45米。項目主要包括了樁基礎工程、二層鋼筋混凝土框架工程以及五層木塔工程。目前項目已經(jīng)完工。 ?
晉文公祠
? ? 晉文公祠修建項目是晉祠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程的二期重點項目之一,也是晉祠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晉氏,名重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開創(chuàng)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是春秋五霸中第二個稱霸的霸主。晉文公去世后葬于“絳縣東二十里”,“有晉文公墓,旁建祠焉”(《元和君縣志》)。歷代執(zhí)政者及社會民眾均十分敬仰晉文公,并將其尊稱為天神,故祭祀晉文公的祠廟也稱為“天神廟”。 ? ? 晉文公祠修建工程項目選址于晉祠公園東南隅南湖湖心島上,即《晉祠環(huán)境綜合整治詳細規(guī)劃》(2010年)規(guī)劃的瀛洲月照景區(qū)位置,按照設計任務書要求,現(xiàn)將原規(guī)劃的仿唐建筑風格,調(diào)整為仿漢代高臺式祠廟建筑風格,旨在更好地詮釋晉祠的厚重歷史文化內(nèi)涵。 本項目規(guī)劃用地面積2.21公頃,總建筑面積4935.8平方米。
恒山風景名勝區(qū)天峰嶺景區(qū)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工程
陽高安家皂古堡
祁縣渠家大院修繕保護工程
祁縣渠家大院長裕川茶莊牌坊修繕保護工程
恒山風景名勝區(qū)百龍王廟修復工程
大同縣呂家大院古民居設計方案
晉城吳王山牌樓
晉城周村古街
律呂神祠修繕保護工程
渾源大云寺修繕保護工程
渾源縣圓覺寺修繕保護工程
渾源縣粟毓美墓祭廳修繕保護工程
渾源縣文廟修復工程
洛陽古城展示中心
白馬寺總設計
湖南湘潭唐興寺修建工程
? ? 唐興寺遺址位于湘潭市河西老城區(qū),窯灣老街北端,壺山南麓,坐落在湘潭市湘江邊十八總的陶公山內(nèi),湘江從東側(cè)由南向北流過。 2016年6月,我公司受湘潭市佛教協(xié)會委托,對大唐興寺進行規(guī)劃設計,重建的大唐興寺將遵循唐朝風格,同時結合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對其歷史風貌予以還原,重現(xiàn)“香煙縹緲,晨鐘暮鼓,宿鳥爭鳴,漁舟徐返”的雄偉壯麗氣象。 ? ? 本案設計中采用規(guī)則對稱手法,通過規(guī)則鋪裝、中軸對稱,突出主題。按照動靜分區(qū)、私密性、開放性展開空間序列,從外向內(nèi)、從南向北、從中區(qū)到東西兩區(qū)組織由動至靜的空間序列,公共性逐漸降低,私密性逐漸增強。主差錯落,軸線縱深。 ?
晉城市澤州縣東岳廟保護規(guī)劃
周村東岳廟位于澤州縣周村鎮(zhèn)周村村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進院落,現(xiàn)存正殿、關帝殿、財神殿、鐘鼓樓,占地2200余平米,建筑面積1000余平米。正殿、關帝殿、財神殿分別為宋、金建筑,元、明、清、民國歷代重修,但其主要構件依然為宋、金遺物。進入廟內(nèi),正殿、財神殿、關帝殿一字排開,雄偉壯觀,氣勢不凡,為研究山西宋金時期的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使東岳廟以及周圍歷史環(huán)境得到有效保護而制定本次專項規(guī)劃,依據(jù)國家相關文物保護的各項法律文件編制了東岳廟保護規(guī)劃。
壽陽崇福寺修繕工程
2020年12月2日,由李繪智、李玉明、王崇恩等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對壽陽崇福寺項目進行了現(xiàn)場驗收,各專家意見一致,同意驗收,并對山西省古建筑集團為此項目做出的努力深表謝意。
大同市九龍壁環(huán)境整治工程
? ? 九龍壁周邊環(huán)境治理工程于2020年3月底開始動工啟動,2020年9月底竣工。按照大同市文物局組織召開復工動員會議的要求,編制了疫情防控方案及應急預案,在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建設人員積極克服困難,不斷優(yōu)化施工組織方案,組織多支隊伍同時施工,項目建設高峰期投入各類工種人員200余人、機械設備20余臺,物資材料供應充足,保證現(xiàn)場正常施工運作,整個工程歷時180天。 ? ? ?竣工后,景區(qū)面積從原來的2400多平方米增加至14500平方米。工程拓展了九龍壁景區(qū)的旅游空間,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新筑木柵欄墻可以讓游客從和陽街上看到九龍壁景區(qū)內(nèi)的景觀,景區(qū)外圍增加了停車場。此外,景區(qū)還整修了院落地面、排水系統(tǒng)、供水管線、污水排放管網(wǎng)、供電管線,修繕了倒影池等,使景區(qū)面貌煥然一新,與一路之隔的代王府景區(qū)相得益彰。
莒國古城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山東莒文化景點工程為仿古建筑,位于莒縣城陽鎮(zhèn)浮來路以南,城陽路以西,該工程規(guī)劃總面積約1200畝。山西古建助力莒縣優(yōu)勢文化資源轉(zhuǎn)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通過項目帶動推進莒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的深度融合,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的雙重效益。 山東春秋至戰(zhàn)國初期莒國都城,位于今莒縣縣城的四周,東臨沭河,西傍柳青河?!蹲x史方輿紀要》“廢莒縣”條載:“舊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內(nèi)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載“東北隅為今城,周五里有奇?!泵魇计鲆源u,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莒故城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50米,西墻伸到劉家菜園、韓家菜園前至南關村的消氣嶺以東。東南角湮沒已久,無從查考。東墻所經(jīng)至傅家洼以西,地名為“城子”。北墻至縣化肥廠前。外城西北角“城子口”東西各有一段長200米,高3米的殘墻。故城的西南角至東南角有斷續(xù)殘墻700米,高約8米。在故城范圍內(nèi),時常發(fā)現(xiàn)大量商、周時期陶片,以周半瓦當和窯具為多,齊法化、齊明刀刀幣也時有發(fā)現(xiàn)。
天龍山景區(qū)提質(zhì)工程
我山西省古建筑集團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天龍山景區(qū)(部分文物修繕及保護利用)提質(zhì)工程項目二標段是太原市政府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于2018年6月開工,項目位于山西省省會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的天龍山風景區(qū)內(nèi)。天龍山風景區(qū)是太原西山的最南端,這里群山環(huán)繞,植被茂盛,氣候適宜,風景秀麗。山中尤以天龍山石窟內(nèi)的精美石刻最為著名。 ? ? 本工程項目招標人為太原市天龍山文物保管所,建設地點為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晉祠鎮(zhèn)天龍山景區(qū)內(nèi),計劃工期180日歷天,質(zhì)量標準為合格。
山西論衡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
公司注冊資本壹佰萬圓整,是暫定乙級工程造價咨詢資質(zhì)的專業(yè)咨詢公司。公司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建立完整的內(nèi)部組織機構和完善的管理機制,聚集了一批長期從事工程造價等各類專業(yè)的技術精英強將?,F(xiàn)有多名高級、中級職稱的專業(yè)人員,數(shù)十名注冊造價師、造價員。公司堅持“客觀公正、誠實信用、開拓創(chuàng)新、服務社會”的宗旨,服務業(yè)主,服務社會。經(jīng)營范圍包含:建設項目概預算的編制與審核,并配合設計方案比選、優(yōu)化、限額設計等造
太原汾河景區(qū)仿古建筑工程
太原汾河景區(qū)仿古建筑工程1998年10月,太原市政府投資5.8億元開始汾河太原城區(qū)段治理美化工程。工程北起勝利橋北,南至南內(nèi)環(huán)橋南,全長6公里,寬50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工程把河道治理、環(huán)境保護、景觀建設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建設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同年,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承建了景區(qū)東岸的仿古建筑工程,其中包括汾水閣、亭、廊、石舫等項目,于2000年竣工。這些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召旅游區(qū)工程
準格爾召地處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東勝區(qū)三界之交,是鄂爾多斯市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建筑群。準格爾召1985年被確定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古跡保護單位,2013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目前準格爾召景區(qū)建設項目已被列為2016年自治區(qū)重點項目,鄂爾多斯市和準格爾旗的重點旅游項目。??本工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處于中軸線西側(cè),由南向北分別為一、
渾源古城·渾源州衙署修復工程
渾源州衙署修復工程渾源州衙署在渾源縣城永安大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衙署坐北朝南,中軸線建筑依次為牌坊、大門、儀門、大堂、東、西配房、二堂、內(nèi)署、后樓等建筑,占地約443平方米。后經(jīng)長期損毀,僅剩州衙大堂。2009年,地方政府把渾源州衙署的修復列為縣城歷史街區(qū)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施工修復。經(jīng)過一年施工,州衙內(nèi)相關建筑均按照原貌恢復,大堂前東西配房的禮、戶、吏、兵、刑、工
廣東揭陽雙峰寺
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廣東省“揭陽市雙峰寺擴建重修工程”綜合樓開工儀式于2015年3月21日舉行。雙峰寺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具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揭陽佛教的中心,為揭陽規(guī)模最大之古寺院,影響深遠,享譽海內(nèi)外,曾是“潮汕三大叢林”之一,該寺現(xiàn)有面積4800平方米,計劃用5年用時間擴建重修,總投資達十億元。該工程具體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整個工程擬恢復明代規(guī)模,以彰顯嶺南水城景色,
大同街牌樓
大同鼓樓東街牌樓整修工程
大同鼓樓東街牌樓整修工程??鼓樓東街在歷史上作為大同古城一條極其重要的街道,過去就是商鋪遍布、酒肆林立的地方。2012年,經(jīng)過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整修,再現(xiàn)鼓樓東街歷史上喧囂熱鬧、商賈來往的市井繁華。在鼓樓東街牌樓的修復中,在街區(qū)的整體風貌上注重體現(xiàn)歷史的滄桑原貌,力求體現(xiàn)出街道的古韻之美,同時實現(xiàn)了滄桑鼓樓東街,再現(xiàn)古城市井原貌。
大同古城東、南、北城樓門樓復建工程
大同法華寺修復工程
大同法華寺修復工程大同市法華寺在大同古城東部和陽街。根據(jù)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縣志》記載:“明時建,久廢,磚塔存。”2008年,在大同名城保護復興建設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藏傳佛教文化建筑的珍貴遺存,大同市政府決定在原址復建法華寺,修復工程以白塔為中軸線,整體院落前移至和陽街大槐樹下,使古木名剎相得益彰。整體院落共分四進,前院有天王殿、左右掖門、鐘鼓樓、方丈室、念佛堂、僧竂等,中院有三
大同帝君廟修復工程
大同帝君廟修復工程?大同帝君廟,又名文昌祠、文昌廟,位于大同城內(nèi)鼓樓東南角。據(jù)方志記載,帝君廟創(chuàng)建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廟內(nèi)供奉文昌帝君,被民間尊為科舉功名之神。過去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三和八月初一當?shù)毓倜褚e行春秋祭祀活動。198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山西省古建集團有限公司對帝君廟依原貌進行了全面整修,再現(xiàn)了明代建筑莊嚴凝重的風貌。修復后的帝君廟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
重慶北碚縉云寺修繕工程
縉云寺位于重慶市北暗的佛教勝地一一縉云山中,具有1500多年歷史,為國內(nèi)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寺中自古辦學,名為”縉云書院”??N云寺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唐高祖李淵(618年)曾親筆題名”禪真宮”,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皇帝賜寺額為“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巖、相思竹、相思鳥之故。唐乾符元年(874年),定濟和尚重建寺廟,971年慧歡禪師主持修葺殿宇。998年,
永祚寺雙塔糾偏工程